>> 俄语中心 >> 文本
[ 打印] [关闭]     
七十周年校庆之“未来翻译家”研讨培训会圆满结束
( 发布时间:   2013年01月03日        访问人次:    )
——致伟大的丝绸之路复兴

     2014年10月17日-24日,由“俄罗斯世界”基金会支持,我校俄语中心、俄语系主办——献礼我校七十年校庆暨伟大的丝绸之路复兴——“未来翻译家”研讨培训会在我校举办。开幕式10月17号在雁塔校区八号教学楼8507教室举行。 < 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徐峰,我校外国语学院分党委副书记马正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建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俄语系主任章自力,我校俄语中心中方主任、俄语系主任孟霞,俄方主任、俄籍专家娜塔莉•察廖娃,以及包括我校在内的10所省内外高校的俄语专业学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徐峰首先发言,肯定了我校俄语中心一直以来的努力。介绍了我校俄语专业学生的留学情况,并结合当今时代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及复兴丝绸之路的契机,表达了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国高水平的大学开展交流合作的热切愿望。接着,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空军工程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的学生代表们分别上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基本概况,展示了属于他们的俄语风采
      接下来,在为期七天的研讨培训会上,张建华教授、章自力教授、孟霞老师和外教娜塔莉•察廖娃分别做了专题报告。章自力教授特别对我校俄语中心开展的一系列积极活动表示赞许。称赞我校俄语中心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最佳五个中心之一。讲座中章教授给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学习俄语的前景、中俄关系、中亚关系等许多有关政治经济领域的新认识,他强调,学生应当多注重培养自己的视野、知识、修养和智慧,勤于思考,为个人的发展提前做好规划,最后他引用的屠格涅夫的名言"Все думают, но не все мыслят."来鼓励大家,让大家对俄语的学习和运用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原俄罗斯外交部参赞级高翻裴慈基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为包括江泽民、普京等在内的两国国家元首的翻译经验为大家做了精彩的口译翻译报告。在他看来,翻译是一门高尚的艺术,是高于翻译所本身存在的意义的。他提出,中国翻译史上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和俄罗斯的翻译准则“准确,简洁,明晰,文彩”较为相近。他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与同学们呢共同分享自己的翻译技巧,既幽默风趣又意味深远,让大家很受启发。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建华教授指出,七十周年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是里程碑式的一年。就此次研讨培训会的主题“未来翻译家”, 张教授特别强调,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无疑为俄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如何成长为真正的翻译家显得尤为重要。前几场讲座张教授主要讲文学,他分析了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流派,旁征博引,让大家对俄罗斯文学有了更深入的清晰理解和认识。接下来的几场讲座以翻译为主题,他认为翻译者必须具备语言、文化、审美和心理素养,还要以读者、作者和研究者的身份来仔细理解和正确翻译文章。
    我校俄语系主任孟霞博士和俄籍专家娜塔莉•察廖娃的讲座和翻译实践课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娜塔莉•察廖娃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知识的俄籍教授,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经验,使同学们对现代俄语的修辞、词汇、语法的标准有了理论和系统的认识。孟霞博士从宏观上介绍了中国各高校俄语专业开设翻译课程的情况,分析了俄汉互译中的难点和要点,同学们都被她亲切和蔼的态度所感染,为她精湛的翻译水平和严谨的翻译态度深深折服。
闭幕式上,我校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武鸣老师致辞。冯书记表示,此次活动举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背景下,迎合了国家战略对俄语人才的迫切需要,可谓恰逢其时;又值我校七十周年华诞,更是锦上添花。冯书记表达了对俄语人才培养的殷切期望,指明翻译人才在国际交流中的不可替代性及其责任重大,外语学习者要做到“科研”“学习”“做人”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醒在场同学夯实母语基础,提高汉语水平,努力做到翻译精准到位,积极传播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随后孟霞老师对冯书记的致辞及学院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参与此次活动的学生代表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田欣欣同学发表了参与此次培训活动的感想,活动期间领略了大师的风采,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感悟陕西师大美丽的校园和浓厚的人文环境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冯书记、孟霞博士及娜塔莉·察廖娃教授一起为参与研讨班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并赠送孟霞博士与娜塔莉·察廖娃教授合编的《辽阔的俄罗斯》一书及外国语学院概况手册留作纪念。
      《未来翻译家》翻译研讨培训班圆满闭幕。

 

雁塔校区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199号 邮编:710062
长安校区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 邮编:710119
 © 陕西师范大学 陕ICP备:05001611 总机:86-29-85308114